這絕對會是雙贏的選擇
文/錢佳清
雖然沒有得到正式官宣,但魅族被收購基本已經成為定局。
很難想象,頭頂國產智能手機開創者的頭銜,當年還與小米殺得有來有回的魅族,在十年后不僅淪為“珠海小廠”,也不得不簽下這份賣身契。

不過這確實是迫不得已,從2016年最頂峰時2200萬臺的出貨量下降到2021年僅150萬臺,這五年來魅族摔得太快,也太狠。
如果想總結這其中的原因,你可以說是一步錯步步錯。
無論是當年與高通鬧掰,被迫押寶聯發科,還是砍掉最走量的魅藍系列,以及最后不得不面臨裁員并關閉線下門店。

魅族就好像開了天眼,在面臨抉擇時總能規避掉正確的選項,然后結局就是一落千丈。
現在打開京東,進入魅族旗艦店,里面的手機產品只有用著高通驍龍上一代旗艦處理器的18系列和上上代的17系列。其余相關商品也少得可憐,一款手表、一款耳機以及一個賣999元的充電寶。

我甚至都不敢相信,魅族京東旗艦店銷量最高的手機殼居然是給iPhone 13系列的。
我明明記得蘋果的母公司是已經涼透了的錘子,并不是尚有余溫的魅族啊。
開個玩笑,在鋪墊了這么多后,我想魅族如今的情況大家應該都有數了吧,活是活著但過得很是凄慘。

所以此次被吉利收購,或者更準確的說被吉利旗下星紀時代收購的魅族科技也許能看到重回主流市場,甚至重返巔峰的一線希望。
可隨之而來更多的問題也出現了,吉利為什么要造手機?又為什么會選擇落寞的魅族呢?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本來打算采訪下星紀時代方面。不過也許是因為雙方還在走收購流程等原因,并沒有得到太多信息,我們只能試著去猜想下其中的原因。
其實關于車企造手機或者手機品牌造車的新聞這兩年我們看了太多,蘋果早在喬布斯時期就萌生了造車的想法。雖然目前這個項目命運未知,但如果蘋果哪天真的成為了一家汽車企業,那么整個汽車產業必然會經歷一次洗牌。

另外雷軍拿著100億造車也說明了小米想要成為一家車企的決心,其余還有“馬上”要交付的法拉第FF91,和真的可以交付的創維EV6。
當然話題度最高的還是不斷重申不造車,只是想幫車企造好車的華為,甚至特斯拉和蔚來這兩家熱門車企也頻出打算造手機的新聞。

這些我們認知中的車企和手機品牌,其實本質上都是科技公司。
而未來的車和手機也都會成為我們每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移動終端設備,所以無論是去造車還是造手機,這些公司只是在完善自己的生態鏈而已。
那么如果吉利想要贏得未來,造手機甚至像華為和小米一樣打造屬于自己的完整生態鏈,必然也在計劃中。
可既然都有了星紀時代,吉利買魅族是為何?
我覺得可能是因為吉利習慣了買買買,也從買買買上嘗到了甜頭。

吉利近幾年的成功離不開收購,特別是在收購沃爾沃后。如今無論是吉利旗下的領克、極氪品牌,還是吉利品牌下CMA系列車型的成功都離不開2010年吉利對沃爾沃的收購。
所以在試水手機行業之前,吉利依然選擇了買買買,而落寞的魅族就是最好的選擇。
大家別看現在魅族混這么慘,但出色的工業設計和備受好評的Flyme系統依然能打,這兩點也是魅族存活至今的原因。

吉利也許正是看上了魅族在產品力上尚存的優勢所以選擇了它。
當然與收購汽車品牌相同,我預測吉利不僅會延續魅族品牌自身的產品線,甚至還會為其投入更多的資金支持,讓魅族能跟上主流手機品牌的腳步。
而吉利自己的手機品牌應該也會出現,形成魅族走高端,吉利走中低端的產品陣列。甚至如果吉利想法更多一些,想要與華為和蘋果抗衡,自己走高端也并不意外。
至于前面說的生態鏈,吉利應該也會通過魅族或者進一步的收購計劃去構建。從最基礎的智能穿戴設備開始,到電視、電腦等各類電器產品,讓車、手機以及智能家居能形成互聯。

另外,Flyme系統的到來能否提升吉利集團在智能車機方面的體驗同樣也值得期待。甚至像CarPlay、HiCar這樣的專屬手機映射方式應該也會出現在吉利品牌甚至更多品牌的車型上。
總之對于吉利收購魅族,我感覺這絕對會是一個雙贏的選擇。